“父亲的荣誉来自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爱,理应归还给党和人民。”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孙景坤的儿女向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荣誉奖章时这样说。孙景坤所捐奖章,不仅有解放东北纪念章、解放华中南纪念章、抗美援朝一等功奖章等,还有时代楷模奖章、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等16件。
初心易得,始终难守。参军第二年,孙景坤在战场上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入党那天起,他就坚定了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保卫祖国、建设祖国事业的信念。战争年代,孙景坤出生入死、屡立战功,先后经历四平、辽沈、平津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,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。复员后,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,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,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。
公而忘私,三过家门而不入。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孙景坤所在的部队,刚好驻防于中朝边境的安东,这里距他的家乡山城村近在咫尺,但孙景坤却从未提出回家探亲的要求。他说:“在外边打了三年仗,咋能不想家?但别人都不回家,就我特殊?”入朝作战后,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,被送回国治疗。腿伤还没好利索,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。再次入朝后,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,只好二次回国。他费尽周折打听到老部队下落,又第三次入朝。他只有一个信念,“只有打了胜仗,才能回家过好日子。”三别故土,没入家门一次;三次渡江,一心保家卫国。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,孙景坤用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品格风范。
不怕牺牲,敢于斗争、勇于胜利。1952年10月27日,孙景坤接到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。当时,高地三面被围,敌军火力密度空前,阵地上只剩几名战士还活着。副连长问孙景坤:“敌人这么多,你害怕吗?”孙景坤回答道:“不怕,我们一定能坚守住。”面对敌人疯狂冲锋,从中午一直到深夜,孙景坤带领战士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,成功守住了高地……硝烟散去,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,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。战争在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。这些伤疤,不仅见证着志愿军战士以“钢少气多”力克“钢多气少”的胆魄血性,更彰显着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革命意志、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淡泊名利,深藏功名。1955年,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,选择回乡务农。“我又成农民了,可当兵后的我跟以前的我不一样了。”回乡后,孙景坤在老家山城村担任生产队长。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,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,让山城村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。村子富裕了,孙景坤自己却一直坚守清贫。多年来,他只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,除了政府每年给的伤残抚恤金,一分一毫也不向国家要。而那些沉甸甸的军功章,他也很少拿出来示人,赫赫战功在数十年里,无人知晓。
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”军功章能深藏,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。几十年来,孙景坤的岗位、身份一再改变,始终不变的,是他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。